新春走基层|“三代”外籍医生的中国春节-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05 09:59:4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三代”外籍医生的中国春节

字体:

  “不用担心,先做一个散瞳验光,确认100度近视是真性还是包含假性。”在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的诊室,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莉莉娅·波波娃正在为一位儿童患者检查视力,一旁的翻译熟练地把诊断结果翻译给家属。

  今年85岁的莉莉娅,是大庆眼科医院的外籍专家,1998年在哈萨克斯坦退休后来中国就业。在大庆工作和生活的20多年里,莉莉娅记忆中只错过一个中国年,接触到的不少病例是她特殊的春节记忆。

  “虽然我也很喜欢放鞭炮,但总要在年关将近时提醒每一位患者,要注意安全。”说罢,莉莉娅回忆起几年前春节出的急诊:一个孩子在门口放鞭炮,他的爷爷开门想要出去看,结果鞭炮恰巧顺着门缝炸到了爷爷的眼睛上。

  经过她和同事们的紧急抢救,患者的眼球保住了,但是视力损伤不可逆。“春节是中国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每次遇到这类患者,尤其是小孩子,都令人感到很揪心。”莉莉娅说。

  谈到今年的新年愿望时,莉莉娅坦言:“我的职业就是我的生命,希望新的一年我的体检报告上继续写着‘莉莉娅,健康’,这样才能为更多患者带去光明。”

  国际专家诊区里,还有另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外国专家别克,与莉莉娅来中国时已“功成名就”不同,别克几乎将整个职业生涯奉献给了中国的眼科医学事业。

  莉莉娅拿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笑着说道:“你看那时的别克,还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呢。”如今别克已是一位“中国女婿”,对春节文化也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当被问道“和妻子过年要回谁家”这一“灵魂之问”时,别克开玩笑道:“我在中国工作,春节要值班啊,这个问题压根不存在。”

  在大庆眼科医院工作的20多年里,别克医治患者超过20万人次,与莉莉娅一起手把手教出了不少眼科医学人才,尤其是手术方面。

  2024年别克获颁“中国友谊奖”并获得中国“五星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成为继莉莉娅之后这所医院第二名获此殊荣的外籍医生。

  在别克的“中哈融合”家庭里,春节习俗增添了许多异域风情。手抓饭、别什巴尔马克(一种肉类菜肴)……众多“哈式美食”成了这个家庭的传统年菜。

  与莉莉娅同期来到大庆眼科医院工作的别克中文说得更溜,每年的春晚也同样期待小品节目的上演。“前些年的‘大忽悠’,这些年的‘郝建’,还有‘要啥自行车’这些趣梗,我都知道笑点在哪儿。”他说。

  别克告诉记者,哈萨克斯坦的文化里,春分时节,人们要盛大庆祝纳乌鲁斯节,这是草原民族期待“新的生机”的节日,“辞旧迎新”是春节的文化内涵,也是与全世界共通的文化意义。

  作为新一代外籍医生,来自俄罗斯的萨纳萨尔·帕帕尼扬是一位80后,2024年11月只身一人来到医院工作,今年1月份把妻子和三个孩子也带到了大庆生活,今年的春节是他的小家庭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基于俄罗斯当前的人口条件,对一些眼病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病例,中国有更大的人口基数,也有更多的病例可供研究,这对于提升科研能力至关重要。”萨纳萨尔讲到举家来中国的原因。

  萨纳萨尔动情地说,第一个春节,萨纳萨尔想带着家人去趟期盼已久的哈尔滨,在冰雪大世界的欢乐里留下难忘的春节记忆。

  为了庆祝春节,医院专门在医院食堂组织医生和家人们开展了一场“国际包饺子活动”。台面上,别克和爱人董明霞手上的活儿最为麻利,揉面、揪剂子、擀皮、包饺子,配合流畅。莉莉娅则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土豆泥馅饺子,想着请中国的同事们品尝。萨内萨尔和妻子正照着别克家的工序“照葫芦画瓢”,一旁的三个孩子则开始相互往对方脸上抹面粉。

  在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中,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出炉。盘里的饺子形态各异,里面的馅料各有不同,但包进去的都是喜庆、团圆与祥和,这盘饺子与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一道具有了“世界气息”。(记者 莫鑫 姜贺轩 徐凯鑫)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