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条件让“门诊延时”推而广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7/06 08:20:16
来源:北京日报

创造条件让“门诊延时”推而广之

字体:

  北京市卫健委近日发布2022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其中“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黄昏门诊、夜间门诊和周末门诊”这一条,让大家颇为期待。

  这些年,随着硬件软件的改善,市民的就医体验明显提升,但有个老问题始终难解,就是医院门诊开放时间与大家上班时间高度重合,导致了“上班时间没空看病,下班时间没处看病”的供需矛盾。自己及家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要么见缝插针请假看病,要么碍于工作一拖再拖,还有不少患者只能下班后赶去急诊,既造成急诊“不急”,还可能因科室不全而看不利索。这种情况下,市卫健委鼓励医疗机构广泛推出延时服务,有助于缓解上班族的就医焦虑,也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目前门诊和急诊的拥堵。以更大视野看,就医、办事等公共服务都或多或少存在供需“时间差”,各级政务窗口的延时服务早已推开,医疗机构推广“门诊延时”,也是回应民声之举。

  说起来,“门诊延时”服务,其实有少部分医疗机构已经探索在做,有的是院方主动尝试,有的是卫生系统安排试点。比如,北京朝阳医院已开设周末门诊20多年,周末门诊量长期有工作日的一半左右;北京同仁医院自2012年试行黄昏门诊常态化,已累计多服务10余万患者。“门诊延时”给患者带来方便,也让一些医院成功“出圈”,但由此增加的工作量,还是导致这一模式难以广泛推开。特别是一些知名医院的重点科室,维持正常运转都已“压力山大”,紧平衡下,显然很难再做延时服务的“纯加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门诊延时”固然是必要的,但更根本的,还是要找到资源有限情况下提升就医体验与医院可持续运转的平衡点。

  探索解法,讲究对症下药。要看到,就医“时间差”之下,其实隐藏着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分级诊疗机制尚未健全,大病小病全跑三甲;线上问诊渠道未搭建周全,像定期复查、报告解读这样的小事,也得大费周章“排队大半天、问诊三分钟”。着眼医疗供给侧的现实压力,在精准安排延时科室、建立科学轮班机制、奖励补贴医护人员等举措的同时,更需考虑灵活多元的破题手段。比如,优化分诊制度,让小病小痛及“照方开药”者,多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搞定;再如,大力搭建线上渠道,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多管齐下,缓解医疗资源供需两侧的结构性矛盾,“门诊延时”才有条件推而广之。

  医疗服务改革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秉持“共赢”的视角与原则,实事求是、化解矛盾,才能兼顾各方诉求,让医患都有实打实的获得感。(胡宇齐)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