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反向驯化”背后的期待-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21 08:54:26
来源:广州日报

读懂“反向驯化”背后的期待

字体:

  “#酒店太贵了,#饭店太贵了,不出去玩了便宜可以考虑,我没钱我一分钱都没有,#奶茶好贵我从来没有喝过,有没有0.01的羽绒服……”这段带着话题“#标签”、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评论,是用户为对抗“大数据杀熟”精心撰写的反向评论,其内容虽略显夸张,却囊括了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目的是“驯化”大数据,争取相应权益。(1月20日光明网)

  数字浪潮席卷之下,大数据已然深度嵌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从外卖、快递、网约车的便捷选择,到机票、酒店预订等旅行规划,公众衣食住行、社交互动中都有大数据的身影。然而,“同样的路程,不同用户车费不同”“同一件商品,换个账号就能有10元差价”“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打开社交媒体平台,消费者关于“大数据杀熟”的吐槽不胜枚举。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数字游戏,实则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蚀。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平台经济‘大数据杀熟’频现”仍然是2024年上半年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一。

  不同于传统商业规则中的杀熟,大数据杀熟往往更有杀伤力。一方面,它更精准——通过数据分析,商家能够准确识别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上限,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一旦消费者因为信任或习惯省去“比价”环节,就容易成为“杀熟”的对象。另一方面,它更隐蔽——大数据杀熟频频得手的背后,是算法机制对消费者权益的不断试探。当大数据杀熟成为平台的常规操作,陷入“十面埋伏”的消费者不仅难以逃脱,也很难进行有效维权。

  某种程度上说,“反向驯化”是消费者的自救“突围”。为了避开平台的用户画像,他们当起了“伪装者”,装新用户、装不常用、装不喜欢,隐藏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轨迹,干扰算法对用户消费偏好的推测;化身网络“穷人”,在各大平台展开赛博哭穷,企图以此混淆算法对其经济状况的判定,进而获得“优惠价”。从当前的反馈看,一波反向操作后,确有部分商品的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其背后付出的人力、精力成本,也让本应便捷的在线服务,变得令人疲惫不已。

  必须认识到,无论是“赛博哭穷”,还是“反向驯化”,其本质都是消费者对交易公平的呼唤。当前,数字技术对公众生活数据的记录几乎无孔不入。与千变万化的算法机制相比,纯“手动”的反向驯化不仅精力有限,也很容易被技术识破。面对人与技术、平台之间不断加重的权力失衡,抵御大数据杀熟,仅靠用户“变脸”,还远远不够。对此,既要完善治理体系,以刚性手段推进平台算法和治理透明化,倒逼平台诚信经营;也要实现技术升级,推进“反杀熟”等甄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价格监测、隐私保护等实用手段,以技术制衡技术,守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刘硕)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