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5633次列车上看到令人不适的一幕:一群游客掏出相机“围堵”一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人拍摄,即使被拍摄者明显表现出不适和不愿意,他们依然在拍摄。随后,网友在网上发帖呼吁停止以“记录”为名的伤害。
作为公益性“慢火车”,5633次列车主要是承担满足沿线居民日常出行需求的功能,所以乘客中以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旅客居多。在高铁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慢火车”因为稀有,也吸引了不少火车及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这本无可厚非,可一旦拍摄行为越过边界,便很可能从记录变成冒犯。
对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而言,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居民或许是镜头中的“新鲜”元素。拍摄本身也未必怀有恶意,但当被拍摄者已明显表达不适,甚至“把脸都背过去遮起来说不要拍”后,拍摄者仍执意拍摄,乃至使用闪光灯,这无疑脱离了记录的范畴,而是一种粗暴的越界,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镜头霸凌”。
除了极少数特定场景,镜头所及之处,都应止于被拍摄者的意愿,这本是常识。而未经允许的拍摄,轻则构成冒犯,重则成为一种视觉暴力。
当然,这一幕在今天或许只是镜头“失控”的一个缩影。回到这起事件,成都12306客服称将核实这一情况,并表示,“如果说有这种情况,可以向车上的列车员提出建议,下次在车上遇到很多摄影者拍摄的情况,可以主动去制止下”。
面对这样粗暴的镜头围堵,列车运营方有责任进行及时提醒与干预。这既是对不愿意被肆意打扰的乘客一种必要的保护,也是在主动传递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文明意识。
跳出这一个案看,此事也当触动社会对拍摄伦理、分享伦理的集体自省:每次举起镜头之前,先不妨问一下,是否征得了被拍摄者的同意,他们的感受到底如何?要知道,镜头,从来不是“冒犯的通行证”。(羽木)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