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渤海证券分管自营业务的副总裁李辉疑似辞职,虽然并未发布正式公告,但目前在渤海证券的官网“董事、监事及高管”一栏中已查询不到其姓名。渤海证券长期以自营业务为“压舱石”,但高度依赖带来的业绩波动、漫长而坎坷的上市进程,以及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稳定性,正把这家区域券商推到聚光灯下。
据了解,李辉最早于2001年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开始职业生涯,2004年,李辉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了十年,并于2015年跳槽到了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工作了不到一年半时间后,最终投身证券行业。2016年6月,李辉加入中泰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总裁助理一职,同时兼任投资部总经理。在中泰证券工作了五年后,2021年7月,李辉加入渤海证券,担任公司副总裁一职,主要负责自营投资业务。
2025年,证券行业高管变动持续频繁,年内已有20余家券商发生了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等在内的高管人事变更。
自营是渤海证券支柱业务
从近两年的业绩表现来看,自营当属渤海证券的支柱业务。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证券自营业务占比为34%;营业利润为6.67亿元,证券自营业务利润占比为89.8%。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自营收入占总收入46.4%;营业利润为8.32亿元,其中证券自营业务营业利润9.41亿元,甚至超过公司总体的营业利润。相比之下,渤海证券的其他业务表现并不出色,投资银行业务2024年更是处于亏损。
业务结构单一、严重失衡则意味着:一旦自营端表现不佳,公司整体收入与利润将受到显著冲击,业绩稳定性与韧性承压。而李辉的离任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渤海证券的业绩来说是否会造成重大影响值得关注。
渤海证券上市10年未果
回顾渤海证券的上市进程,可谓一波三折。2016年10月,公司与光大证券签约启动IPO辅导;此后光大证券在2017年5月、11月、2020年6月、2021年1月与8月,先后发布5期辅导进展报告。2021年12月28日,渤海证券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说明书(申报稿),拟登陆上交所主板。
进入审核阶段后,2022年5月20日公司收到证监会“42连问”,涉及规范性、信息披露与财务会计资料等,6月6日完成预披露更新。2023年3月1日申报状态更新为“已受理”,3月17日“接受问询”;同年6月30日审核状态为“已问询”,此后未见进一步进展,至今仍停留在该阶段。
而在此期间,渤海证券于2024年4月24日因涉嫌财务顾问业务违法违规而遭到证监会立案,5月下旬收到《立案告知书》。同年10月,又因普华永道涉恒大案被罚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事项再度中止,公司的上市前景因而更加扑朔迷离。
业务结构失衡、支柱业务操盘手离职、上市之路又漫漫无期,渤海证券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
渤海证券高管团队持续动荡隐忧
高管稳定性,历来是资本与监管关注的要点。渤海证券在2018年与2021年两次启动职业经理人招聘,市场普遍将“管理理念冲突、授权机制限制、内部派系”等视为这家公司职业经理人“水土不服”的源头。李辉辞职后,公司职业经理人团队仅剩下三人,分别是总裁徐克非、副总裁陶林以及杨亮。
其中,徐克非于2021年9月出任总裁,曾在贵州证券、汉唐证券、太平洋证券与中国信达等机构任职,后升任信达证券(601059)副总经理,其提出围绕国家战略与天津发展需求的“三个融入、三个深耕”路径,强调业务拓展、服务地方经济与金融科技建设,推动公司营收与利润增长。
陶林于2021年9月加盟,分管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推动零售客户开户数连续多年大幅增长,主导经纪业务的金融科技转型;公司“天衍”机构经纪系统的功能与效率跻身市场一线水准,并以“八位一体”的“投教+”体系提升投资者保护——公司国家级投教基地已连续三年获A。
杨亮则是2022年9月加盟,负责投行业务,曾任职于申万宏源(000166)、大通证券与国融证券。其在国融证券期间,因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业务违规而收到证监会警示函。
在投融资服务上,公司债券业务近两年保持稳定:2024年发行公司债44只、总规模361亿元,其中为天津地区企业发行债券40只,规模达305亿元。
而这也并非渤海证券历史上首次职业经理人出走,早在2018年,渤海证券就曾通过公开招聘招进了一名总裁和三名副总裁,分别是王修祥、马彦平、刘闯和陆玮,而王修祥和刘闯均于2021年离职,而陆玮则既未列入招股书高管人员名单,也未能在官网上进行公示。此次李辉的离职,或再掀起渤海证券职业经理人出走的小高潮。
目前,已有多家券商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或正式半年报,头部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速多集中在50%-80%,中小券商不少达到50%-120%。呈现出头部券商优势明显,中小券商增速突出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中小券商内部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部分中小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业绩跃升,部分中小券商由于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较大压力,业绩增长相对乏力。
后续,渤海证券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能否保持稳定,摆脱对自营业务的单一依赖,形成经营韧性,又能否在监管新规与行业分化之下,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做出均衡布局,夯实可持续竞争力,将决定渤海证券未来上市和发展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