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韩永先)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金融街举行,今年论坛的主题为“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作为年会合作单位,新华网于10月28日下午承办“科技驱动ESG升级:金融领域的责任创新与价值重塑论坛”专场活动。数十位来自金融监管机构、院校、企业等嘉宾共聚一堂,深入解析并探讨金融科技赋能ESG高效落地的新路径、新范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新质生产力50人论坛副秘书长薛小龙发布《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5)》。
活动现场,由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新华网-广州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5)》(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据介绍,《报告》采用大数据的思维与分析方法,全景式地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态势,是一次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创新行为的全面体检,将为企业、区域、省市、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全面、系统、翔实的数据,以便全面把握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此次发布的报告呈现了多个新特点和新突破,一是以企业作为经济系统微观主体(经济系统的DNA),探寻“数字经济创新基因”;二是构建了大数据思维模式,基于企业微观大数据反映数字经济宏观系统运行规律;三是从多维度、全景式对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创新行为进行“数字扫描”,研判发展态势;四是采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架起了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之间的桥梁。
《报告》采用了国证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建立起一种企业专利智能化分类模式,建立了每一个专利与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其统计分类(2021)》目录的对应关系,将可以归入数字经济产业目录内的专利称为数字经济专利,该专利对应的企业称为数字经济创新企业。
根据《报告》的总体研究测算,在A 股市场5413 家上市公司中,金融行业上市企业数量有120 家,其中61 家金融企业拥有数字专利。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薛小龙介绍称,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发现,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数字技术创新特征,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上市公司前列,数实融合程度位列各行业榜首,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薛小龙认为,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重塑生产力系统,重构经济形态,数据要素价值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今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数据要素配置能力之间的竞争。
薛小龙表示,期待我国的金融业上市公司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优势,相信数据的力量,把握金融数字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升企业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能力,为金融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