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抬头看见飞机翱翔于蓝天时,有没有想过,支撑这个庞然大物突破地心引力的核心是什么?其实是被誉为“工业皇冠上明珠”的航空发动机。
飞机的“动力心脏”
简单来说,航空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为飞机提供飞行动力的精密热力机械。
它的工作原理看似直观:吸入空气后与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喷管高速排出时产生反作用力(推力),推动飞机前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但实际上,其内部结构相当复杂:一台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包含数万个零部件,涉及材料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如今,除了我们熟悉的民用航空领域(客机、货机)和军用航空领域(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航空发动机的应用场景也渗透到应急救援、支线物流、油气输送等多个关键领域。
“刀架+刀片”模式
如果你用过剃须刀、墨盒打印机或胶囊咖啡机,对“刀架+刀片”模式一定不陌生——商家以低成本销售耐用的“刀架”(如剃须刀架、打印机机身)锁定用户,再通过高频更换、高毛利的“刀片”(如剃须刀片、墨盒、咖啡胶囊)实现长期盈利。
航空发动机采用的也正是这种“刀架+刀片”商业模式,航空发动机的“刀架”,就是发动机整机本身。在销售初期,整机的定价往往需要覆盖研发、测试、生产的部分成本,但由于研发投入极高、研发周期极长,单靠整机销售很难快速盈利,甚至在量产初期仍处于现金流为负的状态。
但整机一旦交付给航空公司、军方等客户,就形成了“锁定效应”:一方面,发动机的设计与飞机机身高度匹配,更换其他品牌的发动机需要对飞机进行大规模改造,成本极高;另一方面,发动机的维护、维修需要原厂提供技术支持与适配部件,客户很难脱离原厂商的服务体系。
图:航空发动机现金流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而航空发动机的“刀片”,则是贯穿其全生命周期的后市场服务,包括日常维护、部件更换、性能升级等。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可达20-30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刀架”(整机)购买一次,但“刀片”(后市场服务)的需求却持续存在,日常的航线维护、定期的大修检测,都需要持续支付服务费用。参考罗尔斯・罗伊斯(RR)公司的数据,航空发动机企业维护收入远超整机销售收入,这为厂商提供持续现金流,是厂商实现盈利的核心来源。
后端主导的产业链价值分布
“刀架+刀片”模式在航空发动机行业落地,背后是一条覆盖“设计研发-加工制造-运营维修”的完整产业链。
根据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数据,这条产业链的价值分布从成本视角来看,呈现“后端主导”特征:设计研发占全生命周期价值的10%,加工制造占40%,运营维修占50%。可见,后市场服务才是形成主要回报的区间,而这个阶段需要耐心等待其慢慢实现。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上市公司年报
航空发动机的价值故事,并不止步于“卖出第一台发动机”的短暂瞬间,而是延续在之后二三十年里每一次起飞、每一次检修维护保养、每一次软硬件升级之中。刀架锁定客户,刀片细水长流。未来,相信随着航空业在民军领域的拓展,后市场潜力或将进一步释放,掌握核心技术与服务能力的企业,将以“刀架 + 刀片”模式的深化,为航空产业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