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债券市场中,投资者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家更习惯用“收益率”来讨论债券的定价,而非直接提及“价格”,这与股票、商品等市场中的表述有明显差异。
有些小伙伴会好奇,为什么相比于价格,债市更“喜欢”用“收益率”这个指标呢?
收益率解决了债券间的“可比性”问题
提起债券的收益率,我们一般指的是到期收益率(YTM),即投资者以当前市场价格买入债券并持有至到期的年化平均回报率,需要通过公式倒推计算:
其中:P为债券价格,C为票息(=面值*票面利率),F为面值,n为剩余期数,YTM为到期收益率
债券市场种类繁多,不同债券在票面利率、期限、付息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直接比较价格缺乏实际意义。例如,一只票面利率5%、期限10年、一年付息一次的债券,与一只票面利率3%、期限5年、半年付息一次的债券,二者的价格并不具备可比性。
而到期收益率则不同,从上面的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计算综合考虑了债券的价格、利息、面值、剩余期限,能够将不同债券的各种差异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到期收益率,投资者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债券的投资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
收益率与利率的联动性更直接
市场利率、政策利率都是影响债券市场的重要因素。而相比于价格,债券收益率与利率的联动会更为直接和明显。
例如,通常来说,当央行降息时,债券的收益率会同步下降;当市场利率上行时,债券的收益率也会同步上行;而如果市场资金面收紧、资金成本抬升,短期限债券的收益率也会随之抬升。
因此,投资者关注收益率,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变动对于债券投资的影响,以便调整投资策略。
收益率是投资回报的综合体现
债券的价格只是一个即时的交易价格,无法全面体现投资者持有到期的整体收益情况。而到期收益率则涵盖了投资过程中的所有现金流,包括定期获得的利息以及到期收回的本金,并考虑了购买时支付的成本(买入价格)。对于投资者而言,到期收益率能够更全面地衡量一项债券投资持有到期的实际回报,是评估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
债券收益率有风险定价的作用
不同债券面临的风险不同,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在收益率中得到体现。一般来说,风险越高的债券,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也就越高,以补偿其所承担的额外风险。
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信用评级较低的债券,收益率通常高于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流动性较差的债券,收益率通常高于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这部分额外的收益率就是对投资者承担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的补偿。
通过收益率的差异,债券市场实现了对不同风险水平债券的定价,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收益率水平的债券进行投资。
总结来说,在债券市场中,收益率相比价格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与利率联动更直接、能综合体现投资回报和风险定价,使得收益率成为债券市场中更常被提及的指标。当然,债券价格也有着其独特的应用场景与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收益率的含义和作用,是参与债券市场投资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