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也可以做到极致-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01 10:37: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一块豆腐也可以做到极致

字体:

  1998年,沈建华夫妇从浙江上虞一个小乡村来到上海,凭借祖传的做豆腐手艺,在沪郊租了个三百来平方米的厂房,带着6个工人,开始了起早贪黑做豆腐、跑市场的生活。从这个小作坊起步,一家名叫清美的企业诞生了,业务逐渐扩展到蔬果、禽蛋、粮油、肉制品、面制品、预制菜等21大类。

  如今,民营企业清美共计50万亩的种养基地遍布全国,5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日产鲜食超万吨,生鲜超市网点达到800多个。这家企业的商业版图虽大,但始终围绕农业板块,可以说是用长期主义“下一盘大棋”。沈建华说,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清美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带动全链共同富裕,实现“美美与共”。

  一家清美超市里,有266种豆腐

  位于上海浦东花木地区的一家清美鲜家超市里,早上七八点钟就人声鼎沸。“我们有嫩豆腐、绢豆腐、老豆腐、油豆腐、冻豆腐、臭豆腐、鸡蛋豆腐、包浆豆腐等等,其他豆制品还有豆浆、豆奶、豆干、百叶、面筋、素鸡、腐竹、烤麸……”店员章丽谈到她负责的豆制品档口如数家珍。她手中的对货单有整整6页纸,不同的商品编码有266条——在豆制品这个细分赛道上,清美堪称已做到专业化的极致。

  创业初期,当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无证无牌的豆制品作坊,清美已经在东北签下几十万亩大豆种植基地,在浦东宣桥镇打造清美食品产业园,并在各大菜场开设品牌豆制品专卖店。

  到2011年,积累了十多年豆制品创牌的成功经验后,清美开始进入面制品行业,2017年开始涉足“菜篮子”,2021年在上海开出第一批清美鲜家线上线下融合店,至今已扩张至800多家。

  食品制造,是清美起家的产业,也始终是核心产业。在浦东新区宣桥镇,清美食品产业园占地面积180亩,共有8个智能工厂、500多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日加工鲜食产能超万吨。不远处,总投资15亿元的四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在清美产业园的天智生产车间,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贯穿整个车间,从清洗切配到调制搅拌、制作成馅,最后变成一个个胖滚滚的包子、馄饨、水饺。当天晚上,它们就将通过清美自营的冷链登上清美鲜家全市各门店的货架。

  豆腐早已不是清美的唯一,但始终位居清美业务版图核心。如今,通过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等合作,清美正在研发防胀气豆浆、低嘌呤豆制品等功能性食品——只有不断提升技术实力,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占据市场先机。

  与此同时,清美还在上海建设了11000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每天可为全市800多个零售门店供应300吨绿叶菜。每天,还有来自全国50万亩自有种养基地和35万平方米自有工厂的生鲜产品,都会通过清美自有的600多辆冷链物流车运送到各清美门店。

  就这样,清美逐渐打通了“从田头到桌头”的全产业链,业务横跨一二三产,堪称“农工商”全能选手。

  “目前我们门店的自有品牌占比约为10%,在生鲜品类中自产自销的比例高达90%。”清美鲜家浦东花木店店长丁麟说,“向产地上游深入更有利于我们提升品控、保持价格优势。”

  清美管理层有自己心目中的行业标杆。今年2月底,沈建华带队去河南胖东来考察。在全链路模式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上,清美与之有相似之处。“但我们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能力上仍然和人家有差距,要不断学习进步。”他说,对于整个商超行业来说,未来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和多元化,企业要适时调整战略方向,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研究水稻、研究鸡毛菜、研究“机器蚯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清美,就是践行者之一。

  毕业于长江大学农学院植保专业的宋俊元、王苏婷夫妇是同班同学,也是清美员工。如今,夫妻俩和几名工人一起管理着清美腰路村基地的500多亩土地,包括上海首个5G全智能数字水稻种植示范区。

  纵横排布在稻田里的每根智慧杆都装备了4K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管理者不需要每天下地,只要通过后台的农田数字孪生系统,就能随时监控水稻的各种环境数据和实时生长情况,并据此制定最优的灌溉、施肥和病虫害管控方案,优化种植的各个环节。

  宋俊元说:“现在的智慧农业有传感器帮我盯天气,有算法模型帮我决策分析,有无人机帮我插秧、植保、收割。”遇到“疑难杂症”时,他会戴上VR眼镜下田,实时采集的数据发送至武汉大学的实验室,专业团队会及时跟进并给予反馈,一线种植数据也会帮助实验室持续优化种植算法模型。

  在腰路村基地巨大的玻璃温室里,鸡毛菜从种到收全过程都在一条条机械化流水线上进行:先通过自动化设备把种子播到穴盘里,再移入苗床进行潮汐灌溉和精准施肥,自动传送机最后会将一个个成熟的苗床送至收割机。

  “我们会定期收到来自护肤品企业的大单,它们要从指定品种、指定批次的鸡毛菜中提取叶绿素。”清美集团农业科技板块总经理李立说,“这种订单要求鸡毛菜不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而且一天就要收10吨,没有这些数智化农机装备根本办不到。”

  近期,李立还在和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合作研究柔性机器蚯蚓。对于活体蚯蚓难以存活的板结土壤和碱性土壤,机器蚯蚓能大展身手,不眠不休,还不留死角。

  “善待自己”这一条,写在企业规章里

  清美有36条“企业生存法则”,第一条是“绝对不能被淘汰”,第二条是“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还有一条,是“善待自己”。沈建华说,企业做大了,更要让上下游跟着干的兄弟姐妹们共享发展成果。

  清美目前有一万多名员工。清美鲜家浦东花木店里,章丽忙着上架、补货、理货时,她的爱人王于响就在隔壁的清美味道食堂下面、送餐、清洁。“比在安徽宿州老家挣得多,而且都是和清美直接签约,提供五险一金,更加有保障。”她说。

  像这样的夫妻档,清美里面有很多。

  此外,通过积极推进与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劳务协作,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的800多名员工到上海总部就业,使900多个家庭的年收入超过30万元。

  沈建华是吃过苦的,做豆腐起家前,他开过五金店、做过泥瓦匠,那些披星戴月的回家路让他更清楚,只有基本保障到位,员工才能留下来安心工作,融入这个城市。清美在总部附近租赁、改造了一批村民的闲置住房,打造清美公寓提供给管理和技术人员,又在四期项目中规划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员工宿舍大楼,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

  从2019年起,清美先后参与了浦东新区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其中,清美投资4300万元通过乡企共建模式推动的宣桥镇腰路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助力村集体每年增收240多万元,享受土地流转金、薪金、租金等多重福利的农民年增收500多万元。

  目前,清美每年采购全国各地农产品超100亿元,带动了10万多农民增收致富。前不久,沈建华刚刚推动老家上虞建设了一个200多万羽蛋鸡养殖项目,日产保洁无抗鲜鸡蛋300万枚,提升乡村产业能级。“老乡们再也不用步行20公里下山去打工了,家门口就有好工作!”(记者 杨金志 张梦洁)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