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香港“品”茶-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7 10:12: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香港“品”茶

字体:

  “老板,来两包水仙。”趁着假期,我又来到位于上环的福建茶行。

  “你来得正好,今天刚焙好,昨天都断货了。”老板杨庭辉笑着招呼。

  自两年前来到香港,每个月都要来到这间有70多年历史的老店,买两包铁观音或水仙。可听到老板说“缺货”,还是头一回。问起缘由,他说,主要是内地长假期间,来香港旅游顺便买茶的游客太多了。

  年近八旬的杨庭辉邀请我们在店里小坐,一边给我们沏上一壶铁观音,一边闲话家常。他的小儿子在一旁忙着包装刚刚烘焙好的茶叶。

  1952年,杨庭辉的父亲创立茶行,从福建选料,自己加工出售。现在福建茶行是全港极少数仍然保留自己烘焙工场的茶行之一,专做铁观音和水仙。杨庭辉说,只有真正保持传统的焙茶技术,才能守住茶的灵魂。

  “长假游客多,就算24小时赶工也不够卖,只能做多少卖多少,宁可没有货,也不能降低品质。如果买不到,他下次还可以来,如果买了不满意,他以后就再也不来了。”杨庭辉说。

  杨庭辉回忆,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茶行的顾客除了香港本地人外,主要是日本人;回归后,内地顾客成了主流。为招呼好越来越多的内地客人,他硬是逼自己听普通话歌、看国语电视剧,终于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前一句话都不会讲,现在每天讲普通话比广东话还多。”

  福建茶行的店面和装潢,40多年未曾改动,玻璃柜、老茶箱、旧招牌、铁楼梯,处处是时光的痕迹。有些茶罐,还是他父亲创业时用过的。

  “早先总有客人抱怨店铺破破烂烂,可那时我们没钱整修。后来越来越多的客人反倒劝:千万别改,改了就没这味了。”大家的喜欢让他打消了翻修的念头。

  于是,老店铺,老手艺,加上传统的白纸包茶,成为福建茶行的印记。即便从来不做广告不搞推销,借助内地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分享,来光顾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生意愈发兴旺。

  从茶行出来左转300米,是一家主营紫砂壶的铺子。老板娘芦立仙来自江苏宜兴,在香港打拼了近20年,这间位于皇后大道中的店面已经开了13年。此地是香港热门地段,逢节假日更是人流如织。

  “今天生意不错,已经卖了1万多块。”芦立仙说。除游客之外,本地买家也显著增多,她认为这与香港今年以来经济持续回暖、股市连创新高不无关系。

  芦立仙16岁中学毕业随祖母学做豆腐,两年后偶然接触紫砂,用做豆腐的手艺做茶壶,不能不说是天赋异禀。后来她与丈夫共同经营紫砂生意,并把店开到了香港。商海沉浮,前两年不少在香港做生意的朋友都选择了其他行业,她也关掉了一家分店,如今终于迎来事业的又一春。“最难的时候,我也咬牙守住这间铺。因为我对自己有信心,也对香港有信心。”

  芦立仙的逸品紫砂店旁边,名店林立,有小熊饼干店和英记茶行等。“我们这一带铺子没有租不出去的,家家生意都好,很多还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字号。我也会将这家店一直开下去。”

  从芦立仙的紫砂店步行不到10分钟,便是被称为香港“怀旧茶楼”的六安居,其前身为百年老店莲香居,至今仍保留传统点心手推车。在电梯里迎接客人的,是70多岁的荣叔。他出身市井,祖上四代在街市卖鸡,后来与友人合资经营莲香居,如今是六安居的主要股东。荣叔白发苍苍,穿着朴素简单,没有丝毫的老板架子。

  餐厅两层座无虚席,我们与一家三代港人“拼桌”。老奶奶说,点心推车越来越难以见到,来这里,才能找回以前饮茶的感觉。邻桌是两位上海姑娘,已在香港玩了4天。“香港和上海,各有各的好。走在香港的街头,突然找到了看港片的感觉,那种感觉非常美好。”其中一个姑娘说。

  六安居的一楼为中秋节推出了自营品牌月饼,买月饼还送精选茶包。不过,柜台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颇有年代感的“六安茶”。其中2003年的六安篮茶,一小篮就卖到了480港币(约439元人民币)。

  据称,六安篮茶产自安徽六安,紧压后以竹篮盛装,故称六安篮茶,在香港、粤东、东南亚颇负盛名,有“圣茶”的美誉。由于六安茶并不在菜单之上,我们选择了普洱,褐红的茶汤徐徐倾出,就着几样精巧的点心,一个假日午后,就这样悄然过去了。(王子江)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