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8日电(张悦)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11月6日,由京东健康联合新华网主办的“进博视野、科学无界,共创全球营养新未来”圆桌对话活动中,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分享了全球前沿营养研究如何走进中国家庭、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厉梁秋表示,全球营养科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精准营养、功能成分研究到微生态干预、慢病营养管理,成果层出不穷,在进博会也看很多优秀的表现。然而,相关成果在中国的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准入和标准的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科研力量之间存在一定空白,原料的认定、接受和工艺的创新及新功能的发展方面,从准入角度而言相对漫长,产品和原料使用的标准存在差异。第二,本土数据的积攒尚有不足,需要在国内进行更多研究和本土化、适配化的数据积累。第三,产业链协同仍需加强,从科研端到产品端存在“断层”,很多新原料、新产品的落地需要产业链支持。第四,行业共识不足,体现在消费者接受认知与教育等方面,需要政策和学术端增强共识。
面对这些瓶颈,厉梁秋表示,行业协会正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应对。首先,行业协会致力于搭建融合政策、学术、产业、消费及渠道的联动平台,以协同探索需求、解决问题。此外,通过设立系列的科研项目来推动创新实践。同时,协会高度重视数据建设,并计划于明年推进数字空间项目,希望在数据积攒的过程中通过科技与事实说话,夯实产业发展的数据基础。最后,协会也将大力推动科普宣传与科学共识的达成,不仅激发新技术的热情,更是为了确保其应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营养需求方面,儿童需要生长发育支持、职场人侧重精力补充、老年人则关注慢病预防,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中国家庭,对营养产品的需求差异明显。对此,厉梁秋表示,当下对全家的营养需求公众的认知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可以观察到中国家庭对营养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模式”向“全家个性化”需求转变,在此过程当中,家庭成员叠加和共同诉求也随之提升。
厉梁秋表示,希望更多看到营养或者产品的供给从单一供给向场景化、个体化、消费者互动化的转变。通过科学技术的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对话,让消费者需求、家庭需求成为产业发展动力的重要一环。希望消费者传达整体的家庭需求,产业则会用科技予以回答。行业要实现精准匹配,必须从数据洞察走向情感共鸣,从产品推送转向对话共创。
一直以来,进博会为中外营养领域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厉梁秋认为,通过进博会这类平台能推动国内营养行业实现多方面的提升。进博会是产业乃至全球发展的重要信息展示平台,它充分展示了整个产业有信心、有能力持续向前,为全球特别是中国消费者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她表示,进博会的关键作用在于实现了“产业同频共振”——将研究成果、数据积累与行业前沿动态汇聚,共同放大发展的声量与动能。此外,通过现场的展览以及结合网络传播与直播,展会构建了一个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渠道。这种对话能够有效传递产业发展的诉求与构想给消费者,而由此产生的共鸣与判断,将成为推动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情绪支撑。因此,每年进博会已成为行业审视自身、对话全球、并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宝贵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