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9日电(张悦)11月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复星医药董事长陈玉卿做客新华网进博会特别系列访谈,分享了复星医药作为进博会八年“全勤生”,从参展商逐渐成为创新桥梁的连接者和开放窗口的积极推动者,并推动多款前沿技术和创新药械产品加速落地中国的故事。

加快推进创新产品落地中国 惠及更多患者
本届进博会上,复星医药带来了今年7月在美国FDA获批上市的Marie®立式粒子治疗室内系统。陈玉卿介绍,与传统粒子治疗系统的庞大结构不同,它具有体积小巧、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大幅节约前期建设及后期运营成本等多重优势。他期待未来与Leo Cancer Care深度协作,将产品尽快实现中国落地,满足多元化的肿瘤治疗需求。
陈玉卿提到,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创新落地与产业升级上。
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复星医药从经销商到与美国直观医疗达成战略合作,成立直观复星公司,并于2024年在上海浦东落成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打造了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平台,加快尖端医疗器械本土化的进程。
在细胞治疗领域,2021年,复星医药推出了国内首个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2025年9月,第二款CAR-T产品布瑞基奥仑赛注射液(项目代号FKC889)的上市申请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同样聚焦于血液肿瘤。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复星医药深化合作与赫尔森集团的合作,2025年10月双方共同宣布,已达成止吐药物磷奈匹坦帕洛诺司琼注射用浓溶液本地化生产的战略合作,有望成为全球生产的整体体系的重要支撑。
陈玉卿表示,无论是创新产品的引进落地、产业化升级还是产业化生态打造,都有很多可以想象、操作和落地的案例。进博会既是创新的桥梁和开放窗口,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复星医药通过进博会带来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磁波刀以及用于肺结节早期诊断的Ion支气管镜导航系统等多款产品,产品背后展现了全球化开放体系的创新。
而产品展示之外,如何将产品惠及百姓也至关重要。陈玉卿表示,创新药品的落地特别是可负担性是重要标志。如奕凯达已被纳入110多款省市惠民保,这意味患者一旦患有相关适应症就可以享受当地城市的保障和惠民政策,此外,奕凯达还被纳入了80款商业健康保险。在创新产品的支付上,复星医药正积极推支付端“不断打通”以惠及更多患者。
加码研发投入 搭建全球化的开放式体系
历经30多年发展,复星医药始终将创新引领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举措,重点打造了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等核心技术平台。陈玉卿表示,复星医药的创新引领不仅聚焦于自研领域或创新方式,更体现在全球合作、全球BD、基金孵化和产业投资布局上。
在全球视野下搭建开放式创新体系,从VC基金孵化到III期临床产品的寻找,聚焦肿瘤、免疫炎症、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慢病治疗等领域,构建全生命周期、全球化、开放式的创新体系,并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基本都超过55亿元,复星医药的创新产品迎来持续收获,未来将有更多产品惠及全球患者。
陈玉卿表示,复星医药将继续积极做好创新引领,深入推进国际化,并拥抱AI。研发方面,复星医药PharmAID平台系统实现从早期分子发现到临床方案鉴定、数据统计和分析等多方面提升整体研发效率。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强大的全球扫描能力以捕捉最佳产品和合作机会,更要不断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在夯实自身管线的同时,沉淀和积累研发能力和全球化团队打造的经验。
陈玉卿介绍,在国际化进程中,首先要具备全球研发临床能力,复星医药已在美国建立临床运营团队,其中,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抗PD-1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美国桥接试验已完成全部200例患者入组,将为后续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递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打造商业化团队,创新产品既要落地国内,还要布局海外,目前,复星医药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海外商业化团队超1000人,制药业务已主要覆盖美国、非洲等市场。复星医药采用开放式全球合作的方式,根据产品和市场特点自建商业团队或与当地有实力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第三是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生产能力体系,截至目前,公司制药板块旗下所有国内商业化生产线均已通过中国GMP认证,并已有13条生产线通过美国、欧盟、WHO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认证。
在全球化战略维度,复星医药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全球化临床开发能力,构建全球化的营销网络,通过轻资产扩张方式使得全球供应链布局更加合理、有效和快捷,致力于推动复星医药成为一家跨国药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