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冬带着些许寒意,国际护士会(ICN)首席执行官霍华德·卡顿结束了上午的会议演讲后快步走进采访室。他比去年略显清瘦,却依然精神饱满。谈起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他的语速明显加快,语气里满是期待。
“非常高兴能再和你们见面。”坐下后,他主动寒暄。去年此时,他首次在中华护理学会护理学术年会期间接受采访;一年之后,他带着更多观察,再次与中国护理界沟通经验、分享洞见。
中国护理的变化:从规模增长到角色上升
回望这一年变化,霍华德最先提到的是中国护理队伍持续壮大的速度与规模。“中国的护士数量约占全球的20%,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他说。全球正面临护士短缺,各国都在寻找解决方案,而中国显然在积极应对。
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慢性病管理、长期照护,应对老龄化,以及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方面的举措。“在中国,护士不仅是医护工作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社区照护的主力军、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的引导者。”他说,“人们信任护士,这种信任在全球范围都至关重要。”
世界性难题下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尽管护理发展整体向好,但护士短缺和职业倦怠这一全球性难题,仍然考验着各国。
霍华德介绍,国际护士会与世卫组织今年发布的最新《全球护理状况报告》显示,尽管高级执业护士增多、职业发展路径拓展,但压力、心理健康风险、暴力与骚扰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良好的雇佣政策不仅是人权问题,更是维持护士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说。要让护士愿意留下来,也愿意推荐下一代加入,“必须让他们感受到被保护、被支持、被重视。”
创新加速:科技与护理深度融合的中国样本
谈到护理创新时,霍华德坦言,无法预测下一次突破将来自何处,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走在前列。”
从数字护理平台,到微信端的慢病管理工具,再到远程健康指导,中国护士正在以更现代的方式触达患者。
“这是医疗系统不断进化的过程。”他说,“科技让护士能更精准、更及时、更高效地照顾患者,也能减少不必要的住院,让患者过上更稳妥、安全的生活。”
在医疗需求持续增长、专业人才紧缺的背景下,这类创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从医院到社区:让护士在政策参与中发出更大声音
“许多人认为护士主要在医院。其实护士无处不在。”霍华德强调。
在社区、诊所、运动中心、康体中心、教育机构和科研领域……3000万名护士覆盖人类生命全周期的每一个场景。
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护理教育、职业路径和政策体系,都有机会进一步支持护士走进更多元的工作场域,为“健康中国行动”贡献更具前瞻性的力量。
“真正的健康塑造不是发生在医院,而是从家庭和社区开始的。”
亚洲视角:政策创新的趋势正在形成
结束采访前,霍华德还提到他即将参加的第23届亚洲护理人力资源论坛。
“亚洲国家有许多世界级的优秀实践,在高级执业护士培养、护理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他说。他期待论坛上分享更多经验,尤其是针对老龄化、慢病挑战下的人力培养。
同时,他提醒,全球护士流动格局正在改变——传统“输出国”也出现护士短缺。“各国都必须增强自身护士培养能力。”他强调,那些大量依赖跨国招聘的国家,也应对来源国给予合理回馈,“取之于此,理应回馈于此。”
采访结束时,霍华德再次握手致意。尽管来去匆匆,他谈及中国护理事业时的饱满热情,却让人清晰感受到:在全球共同面对的医疗挑战之上,护理行业正走向更开放、更互联、更具创新力的未来。(逦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