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孔子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纪念孔伯华先生诞辰140周年暨儒家文化与中医文化融合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活动汇聚中医界、儒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共缅医学巨匠,共话文化融合,共推传承创新。
孔伯华先生系孔子第七十四代孙,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生前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卫生部顾问,以精湛医术与赤诚仁德深耕中医药事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与精神财富。论坛以孔伯华先生精神为纽带,深度挖掘儒家文化“仁爱”“修身”内核与中医“医者仁心”“治未病”理念的内在契合,打破单一文化传承边界,构建起“儒医同源”的对话交流平台。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德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牛喜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曲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景亮及孔伯华先生亲属等出席活动,共同为儒医文化融合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在主旨发言和论坛环节,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孔令谦作为孔伯华先生的嫡孙,深情讲述了多年来践行公益之路的点滴,以及如何坚守初心传承孔伯华先生的教育精神,让中医文化的温度与力量持续传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国玮教授,其父亲为孔伯华先生的弟子,他以传承纽带为切入点,从情感视角出发,生动阐释了孔伯华先生高尚的医德人格与高超的医术造诣,让在场听众深切感受中医传承中的精神延续。
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运辉教授则立足哲学与文化维度,从“医易同源”的中国文化内核切入,深入解读了中国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两种文化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滋养生命,为儒医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百年巨匠》顾问连辑从非遗保护、文化继承、民族自信等层面高度概括了孔伯华先生的思想精髓,并结合当下新形势,做了深入的论述。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王国辰表示,纪念孔伯华先生,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要传承他的抗争精神,在中医药面临新挑战时,始终坚守文化自信;要传承他的教育理念,加强中医人才培养,让“师带徒”等传统模式与现代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培育更多兼具医德与医术的接班人;要传承他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等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
孔子研究院院长、泰山学者孔德立表示,孔子“仁”学以人为本,中医“仁术”济世为怀,二者核心理念同源共振;本次活动以思想为桥,让传统文脉与医道初心相融,为二者协同传承立起典范。

孔令谦与三门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王琳、赣州南康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袁金山共同揭牌
当日还举行了“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传承教育示范基地落地三门峡市中医医院、江西赣州南康区中医医院授牌仪式,系统传承与推广孔伯华先生的医术精髓,使其更好地惠及周边社区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