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3日,首届肿瘤全程管理专题会议在广东汕头举行。此次会议由广东省药学会、汕头市抗癌协会主办,广东省药学会肿瘤全程管理专家委员会、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承办,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部门指导支持,千余名国内肿瘤领域专家学者通过2个主会场、6个平行分论坛共探防治新策略。
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副主任陈虎、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邢若齐、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陈绩、汕头市政府副市长李钊、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助理兼办公室主任汪会盛、汕头市卫健局局长杨芳、汕头大学医学院院长夏欧东、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思伟、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李杰等领导嘉宾出席及线上参与会议。

粤东地区肿瘤全程管理联盟成立仪式
据介绍,作为粤东地区首个聚焦肿瘤全程管理的学术会,本次会议为区域乃至全国肿瘤防治搭建了交流平台,推动全程管理理念向基层延伸,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落地。会议期间,粤东地区肿瘤全程管理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将助力“百千万工程”及汕潮揭都市圈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贺信中表示,肿瘤全程管理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路径,相关“中国方案”正展现全球影响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在主旨演讲中称,肿瘤诊疗已从“治人的病”向“治病的人”转变,不仅追求肿瘤缩小,更注重治愈效果与生活质量提升,这一国际前沿理念需通过全程管理模式落地生根。
全程管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肿瘤全程管理贯穿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全周期,打破诊疗环节壁垒,构建连续协同的服务闭环,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李杰坦言,当前基层肿瘤防治仍面临群众防控意识不足、先进诊疗手段欠缺等问题,导致部分患者确诊时已达中晚期。
针对这一痛点,会议提出需强化早期筛查。陈虎表示,肿瘤早期发现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大幅降低治疗难度、医疗花费和家庭负担,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依托新成立的粤东肿瘤全程管理联盟,省市县各级医疗机构将实现资源联动,通过专家会诊、专题培训、技术帮扶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区域整体诊疗水平。
陈绩认为,肿瘤全程管理既是公共卫生任务,也是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促进医工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广东省已出台多项政策,将肿瘤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列为重点支持方向,为相关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专科实践:乳腺癌诊疗打造“一站式”样板
作为肿瘤全程管理的实践标杆,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防治一体化中心构建了“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单病种、多学科”模式,让患者享受“一站式”精准诊疗服务。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李杰
据李杰介绍,该中心联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普惠性筛查,借助先进影像技术实现早期精准识别;诊断阶段由多学科专家联合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中引入淋巴管保护技术、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手段,在保障疗效的同时保护患者生理功能;康复与随访阶段则提供定制化功能训练、心理疏导和长期健康监测。
“作为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实践为肿瘤全程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李杰说。
创新驱动:学科交叉激活科研新活力
数据显示,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础扎实,2024年相关产业集群营收超7300亿元,规上医药工业企业营收居全国首位,为肿瘤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肿瘤全程管理模式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区域诊疗信息互联互通,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病例、诊疗数据和样本资源。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集中发布肿瘤mRNA翻译调控、Hippo信号通路机制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涌现,得益于“临床-科研-转化”的良性循环——临床诊疗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又快速应用于临床验证优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享的精细化管理经验显示,将科研产出、临床创新纳入绩效考核,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汕头大学党委书记 唐锐
唐锐表示,学校将持续支持医学发展,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促进科研院校与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培育复合型医疗人才。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作为粤东首家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将发挥龙头作用,深度融入国家肿瘤防治体系,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