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管道使用环氧树脂和氟碳涂层进行防腐保护。供图:阳 明
在枪林弹雨之外,有一场“静默的战争”从未停息。
腐蚀,这个无声无息却时刻存在的现象,破坏材料结构,悄无声息地击穿战舰的“外衣”、锈蚀导弹的“翅膀”,最终导致装备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从本质上看,腐蚀是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温、高湿、海水、泥沙和微生物等恶劣环境下,被腐蚀的武器装备如同没有穿铠甲的士兵,极可能在冲锋陷阵时难以继续前行。
为此,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从古代的桐油阻隔,到现代的智能涂层,抗腐蚀技术历经千年的“进化”,不断发展迭代,成为确保军事装备长久保存、使用的关键一环。
始于“在战马铁甲外涂桐油”
材料的抗腐蚀技术总是与材料的发展相伴相生。
早期的抗腐蚀技术,要从铁器时代说起。春秋战国时期,铁以其低成本和高硬度特性逐渐取代了青铜,人类从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但铁本身存在天然的缺陷,它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导致腐蚀,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开始探索抗腐蚀技术,例如,在战马铁甲外涂桐油,桐油分子结构中的共轭双键在氧化后能在铁甲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网状结构的保护膜,有效隔绝水分和氧气,从而延缓铁的腐蚀。
与这个做法相似,古人还使用布料包裹铁器战锤,在布料表面涂上牛脂,牛脂中的脂肪酸在铁表面形成薄膜,起到防锈作用。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钢铁成为战争和工业中的关键材料,舰艇、火炮、坦克等军事装备应运而生。然而,随着钢铁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腐蚀问题也愈发凸显。
这一时期,解决材料的腐蚀问题不仅仅是应对简单的“材料老化”。装备材料的抗腐蚀性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战争胜负以及工业发展的成败。
二战期间,军事装备的抗腐蚀防护成为世界范围内技术攻关的重要方向,许多抗腐蚀技术应运而生。
——镀锌钢板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在钢材表面镀一层锌,有效避免钢材表面被腐蚀。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舰船、临时建筑以及其他军事装备中,成为当时材料抗腐蚀的有效手段。
——磷化处理技术。该技术则利用磷酸盐转化膜,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阻挡水分和氧气的进入,增强装备的抗腐蚀能力,常用于枪械和弹壳等军事装备中,延长了装备使用寿命。
——铬酸基的阳极氧化技术。美国研发了铬酸基的阳极氧化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形成坚固的氧化铝薄膜。这种薄膜不仅耐腐蚀,还具有“自愈”功能,确保飞机和其他装备在高温、湿气环境中能长期运行。
除了创新研发多种抗腐蚀技术,二战期间还推出了各种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有一种名叫铬钼合金钢的材料,曾广泛应用于当时枪械的枪管制造。这种合金钢硬度高、耐高温,能确保枪管在高压和冲击下保持性能稳定。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采用该材料制造的枪械依然能保持较好的射击性能。例如,二战盟军使用的M1加兰德步枪就采用了这种合金钢制造枪管,在后来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和诺曼底登陆等战役中始终保持了出色的战斗力。
此外,战术油漆也在提升装备抗腐蚀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潮湿环境下,战术油漆起到防潮作用,防止金属表面暴露在湿气中,是当时一种便捷的抗腐蚀手段。
二战后,抗腐蚀技术迅速发展,各国推出多种耐腐蚀材料,如现代的不锈钢、涂层技术以及合金化手段等,推动了材料科学的进步。
应对极端环境下的挑战
将一个由铁元素制成的硬币放置在常温常压环境中,它可能要经过很久才能腐蚀。
如果我们对环境进行改变,将这枚硬币放到充满水和蒸气的高温高压锅炉内部,硬币腐蚀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这是因为,锅炉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极大地提高了水及其所含杂质的化学活性,破坏了金属表面保护性氧化膜的稳定性,使金属更加容易腐蚀。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深海、高原地区等环境中。
深海里,湿热的海洋大气中含有酸性污染物和盐分颗粒,使得金属腐蚀问题更严重;高原地区,极端的高低温变化和高辐射强度,使得处于这一环境中的金属材料比其他环境中的金属材料更加容易腐蚀……
冷战时期,核潜艇、洲际导弹和高空侦察机等先进军事武器的出现,迫使军工领域急需解决极端环境下装备的腐蚀问题。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给抗腐蚀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制造潜艇材料的选择为例。潜艇常常暴露在深海的高压中,能否有效抗击海水的腐蚀是关键挑战。苏联率先采用钛合金材料制造“阿尔法”级潜艇,钛合金在海水中仍具备高强度和极强的抗腐蚀性能,能在材料表面形成钝化膜,有效防止海水侵蚀,延长潜艇服役周期。
然而,由于钛合金成本高,美国转而采用“低合金高强钢加复合涂层”的方案。相比钛合金,该技术方案成本较低,能帮助潜艇有效防止海水腐蚀,满足长期使用需求。
又如导弹和喷气发动机,工作时面临高温和腐蚀叠加的极端环境挑战。
镍基高温合金具备极高的耐热性和抗氧化性,一经问世后就成为喷气发动机和导弹尾喷口的重要材料。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极高温环境下,合金表面可能与燃烧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腐蚀现象,工作人员还在装备表面额外涂上一层耐高温的铝基涂层,用以抵御氯离子和硫化物的侵蚀。
这一时期,抗腐蚀涂层技术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环氧树脂和氟碳涂层成为重要的装备防护材料。工作人员采用多层涂层结构,通过底漆、中层和面漆的“层层设防”,大大提高了材料的防腐性能,确保装备在恶劣的极端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这种防护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舰艇、飞机等军事装备上。
这些抗腐蚀技术的产生很多都源于军事需要,后来又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材料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凭借轻质、耐腐蚀和高强度的特性,钛合金的应用已经延伸至民用航空、海洋工程、高性能体育设备和智能医疗装备等多个领域。
提供优异的作战性能
随着人工智能和材料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军事装备正呈现轻质、智能、隐身的发展趋势。对于武器装备来说,保持长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只是前提,提供优异的作战性能才是目的。
可以这样说,抗腐蚀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防护手段,而是在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成为增强装备生存能力、提升装备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修补装备受损表面,延长装备使用寿命。
以智能感知和自修复为基础的自修复涂层材料,能通过微胶囊释放修复剂,自动修补材料受损表面,延长装备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该种涂层材料还能根据装备材料的腐蚀程度,即时变化颜色,为士兵提供直观的腐蚀监测,确保装备使用安全。
——多种性能叠加,增强装备战场生存能力。
纳米技术和仿生学的进步,在提升装备防护材料抗腐蚀性能的同时,还使材料具备抗菌、减重等多重功能。比如,石墨烯防护膜以其超高强度和薄厚适中的结构,在使防护材料更加轻量化的同时,有效阻止氧气和水分的渗透,提升防护材料防腐效果;科研人员从细菌DNA中获取灵感,制造出具备“抗菌防污”特性的涂层,能够有效抑制腐蚀性微生物的生长,为在深海环境中工作的装备提供长期的腐蚀保护;仿鲨鱼皮涂层则通过模拟鲨鱼皮的微结构,有效抑制微生物的附着,减少生物污损与腐蚀。借助这些新型防护材料,军用装备不仅具备优异的抗腐蚀性能,还能减轻自身重量、提升隐身性能,提高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
——细分不同应用领域,满足不同防护需求。
现代战争中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战场分工越来越精细,武器装备需要应对不同战场环境的特殊需求。基于此,研发人员细分不同装备的应用领域,根据海上的高温高湿、沙漠的干热风沙、极地的严寒低温等特殊环境,分别开发了抗盐雾、防霉菌、抗冲蚀和耐低温的耐腐蚀涂层,确保装备在不同的特殊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装备的可靠性得到保障,进一步增强了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
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未来的装备将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力,形成战场优势。
以抗腐蚀技术在现代战机上的应用为例。通过采用先进的防腐涂层,战机不仅能有效抵御腐蚀,还能减少雷达波反射,提升隐身能力。此外,配备自修复涂层的战机能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自动修复受损部位,这将极大提高战机在未来战场上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力。
未来,随着人类的脚步不断迈向深海、太空,腐蚀防护也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星际挑战”。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到那时,面对深海和太空等极端环境中的温度、辐射和化学物质等多重威胁,新的抗腐蚀技术或将应运而生,我们将看到更多耐腐蚀的高性能合金和先进复合材料问世,应用到装备材料的防护中。(韦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