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第81集团军某旅一场建制连战术训练拉开战幕。
风沙中,一架无人机盘旋侦察,红方侦察分队操纵手陈文杰紧盯电子屏幕,发现并锁定关键目标,立即向指挥员汇报坐标。
不料,导调员随即指出:“锁定目标为假目标,立即退出战斗序列!”原来,屏幕上的目标是蓝方布设的诱饵,这一误判导致红方关键位置暴露,遭到蓝方模拟火力覆盖。
笔者看到,这次训练不仅判罚严格,现场还特情险情频出。“通信节点遭电磁压制,处置不及时”“备用方案启动较慢,延误战机”……导调员下达的一道道指令,让官兵压力倍增、暴露不足。
“导调员必须是演训场规则的守护者,倒逼官兵练出能打胜仗的本领!”该旅领导告诉笔者,这群官兵眼中的“铁面判官”专挑软肋、专设难关,是推动从严从难训练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前,该旅导调员数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致使训练考评标准不一,难以全面评估战斗力水平。新大纲进一步突出实战对抗,建设一支能力素质过硬、敢于较真碰硬的导调员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要当考场“判官”,须先成为训练高手。经过调研,该旅系统梳理了导调工作的几类突出问题:职责不清、介入时机不准、特情设置僵化、评判标准模糊、数据支撑薄弱。
着眼问题,他们探索构建“培养+认证”机制,定期组织骨干集训与考核,要求持证才能上岗。
首批集训成员从各连懂指挥、善组训的骨干中遴选而出。培训中,学员需轮流担任指挥员和导调员——前者设法突破险难,后者钻研如何精准“出题”、公正“判卷”。角色互换,能让学员既掌握导调尺度,又深研对手战法,在接连不断的实战对抗中淬炼本领。
曾在比武中多次夺冠的某连二级上士麻雪威,初入导调集训队时,一时摸不到入门路径,设置的特情往往与实战需求脱节。但他并未气馁,白天随教员剖析经典作战案例,晚上就和战友反复推演红蓝对抗导调方案。
一次实兵演习,麻雪威担任导调员时,灵活运用所学,设置通信遭到干扰等特情。红方官兵在他设置的重重特情中临机应变,快速调整战术,经过艰苦奋战才突破困局完成任务。“只有自己先懂指挥、研透战法,才能导调出战场真情况,逼出战友过硬本领!”麻雪威感慨。
结合导调人才培养,该旅收集汇总各类战场新特情,建立起“特情库”,摒弃以往简单的“电台损坏”“道路被毁”等简单特情,加入电磁对抗等复杂情况,为“铁面判官”们提供了丰富考题素材。
刚结束一场高强度对抗训练,某连苏连长摘下头盔,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训练过程中,导调员接连布设危局:电磁干扰骤然切断通信,小股“敌人”突袭侧翼,“敌”宣传品纷至沓来……特情接踵而至,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苏连长神经紧绷,凭借在以往战术训练中淬炼出的应变能力,迅速研判果断决策,紧前做好思想动员,随后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声东击西奇袭“敌”指挥所,最终全连惊险突围,完成战术目标。他由衷感慨:“这些‘逼到绝境’的特情,是名副其实的‘磨刀石’!”
如今,一批批经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的新晋导调员,正活跃在该旅战术训练一线,倒逼官兵突破思维窠臼,在难局险局中谋对策、出奇招。
前不久一次集训中,一级上士胡跃斌与自己带教的导调员合力攻关,自制靶机代替传统信号,有效还原“敌机突袭”的场景。受训部队在近似实战条件下接招应战,官兵们斗志昂扬灵活处置,锤炼了打仗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