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菊”巡飞弹。

“天竺葵-2”无人机。

Artemis ALM-20无人机。
近年来,一些武器生产商先后着手研发一种三角翼无人机,如俄罗斯已投入实战的“非洲菊”巡飞弹、美国格里芬航空航天公司推出的MQM-172“箭头”无人机、波兰空军理工学院设计的PLargonia无人机等。
这些无人机除了统一采用三角翼布局外,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配置了小型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运行时会发出像摩托车一样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空中小摩托”。
这种三角翼布局无人机起源于何时?今昔有何不同?各国竞相研发原因何在?请看——
类似“空中小摩托”构型的无人机出现时间较早。20世纪80年代,德美两国相关公司研制的DAR无人机,以及南非一家公司推出的ARD-10无人机设计方案,都采用这种构型。后来,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研制出哈比无人机与哈洛普无人机。
不过,哈比无人机与哈洛普无人机的“主业”是反雷达,不仅所用技术较为先进,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高,导致它们的价格昂贵,难以大量使用。
当前各国研发的“空中小摩托”与这些反雷达无人机“形似而神非”。“神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打击的对象变为地面目标;二是在所用部件和材料上“做减法”。如“非洲菊”巡飞弹的机身就采用了泡沫、层压胶合板和轻质复合塑料等制造。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各国研发的“空中小摩托”或多或少受到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的启发。“见证者-136”无人机2021年首次公开亮相,机长3.5米,翼展2.5米。该机因为造价低、航程远、威力大,后来被俄罗斯引进并加以本土化改造用于作战。
根据公开消息,今年5月的第一周,俄罗斯自产的“空中小摩托”——“天竺葵-2”无人机的出动量多达1002架,给乌克兰的防空体系造成不小压力。
越来越多该类无人机投入实战的现实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战果,使“空中小摩托”渐渐成为各国关注和竞相研发的重点。
“空中小摩托”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该类无人机的构型具有一定可拓展性。与其他无人机构型相比,三角翼布局使得无人机的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燃料、载荷和威力更大的战斗部,且可根据需要调整内部布局。俄罗斯对“见证者”系列无人机进行本土化改造和生产后,又研制出结构简单、相对廉价的“非洲菊”巡飞弹,以及可在复杂环境中执行打击任务的“大秃鹫-A1”无人机。乌克兰移动火力小组配备探照灯和高速机枪对早期采用低空飞行的“天竺葵”无人机形成威胁后,俄方迅速反应,将“天竺葵”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提升至4千米左右,充分体现了拓展性大的特点。
其次是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空中小摩托”的造价较低,比如一架“见证者-136”无人机,其估算成本仅为2万~3万美元。然而,“空中小摩托”的威力不小,如果对手未能拦截,其所携数十千克的战斗部一旦击中目标就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为拦截“空中小摩托”,一些国家不得不动用防空导弹,而即使是短程防空导弹,成本也高达数十万美元。加上“空中小摩托”常成批使用,使得防御方即便能击落大部分来袭无人机,其付出的经济代价也远高于攻击方。这种显著的成本优势,使它深受多国青睐。
再次是能较好地打击一些战略战役纵深目标。“空中小摩托”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火炮与有人战机在打击对手战略战役目标方面存在的空白。30千米至上千千米的航程,使“空中小摩托”可以打击对手众多重要军用资产,而不需过多地考虑己方人员安全。当前,一些国家的研制厂商还在赋予“空中小摩托”更远的航程,使其能够打击更多的远程目标。如美国一家公司与乌克兰一家公司合作研发的Artemis ALM-20无人机,其目标航程为1600千米。为了更好地打击纵深目标,一些武器生产商在研制“空中小摩托”时,还赋予其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能力,使其能借此实现高效打击。
该类无人机应用潜力还在持续呈现。在这方面,俄罗斯对“空中小摩托”的运用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不同功用、类型的“空中小摩托”搭配使用,俄军提升了突防成功率。俄军甚至尝试在“空中小摩托”俯冲攻击时暂时关闭发动机,以降低声学和红外特征。PLargonia无人机呈现出另一种应用潜力,该无人机兼具训练系统与巡飞弹功能。今年,美国国防部展示了由一家公司研制的“低成本无人作战攻击系统”,相当于在“见证者-136”无人机复制版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中心战功能,如接入战场数据网络承担通信中继或分布式态势感知任务。
总之,在各国重视下,“空中小摩托”的发展方兴未艾。同时,更多变化还在发生,如一些“空中小摩托”被设计为可兼容电动机,以便降低飞行噪声和热信号。这样看来,“空中小摩托”的名称已经不那么名副其实了。(洪文强 刘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