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新闻”实为带货账号 专家建议平台从严审核含“新闻”“媒体”等关键词账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4 08:06:38
来源:法治日报

说是“新闻”实为带货账号 专家建议平台从严审核含“新闻”“媒体”等关键词账号

字体:

  近日,中央网信办依法关闭了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其中包括多个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自媒体账号。这些账号在名称、头像、简介中刻意使用与正规新闻机构相同或相似内容,违规发布新闻信息,误导公众。例如,“黑龙江新闻观察网”因在微博等平台仿冒正规新闻机构,目前已被关闭。

  然而,此类现象并未绝迹。《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多个社交平台检索发现,仍有不少未获官方认证的账号,在名称中使用“新闻”“媒体”“资讯”“发布”等关键词,冒充新闻机构发布信息。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此类仿冒行为不仅扰乱网络信息传播秩序,还损害正规媒体公信力,建议平台从严审核含“新闻”“媒体”等关键词的账号名称,强化资质核验与动态监管,从源头遏制名称乱象,同时呼吁公众提高媒介素养,注意辨别账号真伪。

 账号仿冒屡禁不止

  “新闻主播××”是一位自媒体博主,记者注意到,其账号内容多为搬运其他媒体的视频,部分视频甚至使用AI数字人出镜,并借机进行商品销售。

  该平台官方客服介绍,目前常见的官方认证标识分为蓝V和红V两种。蓝V主要面向企业或机构,需提供法人证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机构认证申请函等材料;若涉及文化网站、新闻媒体类认证,还需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红V则是平台根据用户社区表现和影响力主动授予的认证标识。

  此外,一些未认证的个人公众号同样存在违规行为。如名为“××发布”的个人公众号,内容多涉及低俗色情,其中一条模特走秀视频阅读量高达1.2万。

  2025年4月,山西省网信办关闭了“××新闻周刊”“第一法制××”“×讯社”三个仿冒新闻机构、发布不实信息的自媒体账号。这些账号因违反《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扰乱网络传播秩序,被依法处置。

  部分经过蓝V认证的账号同样存在发布不实信息的问题。例如,拥有132万粉丝的娱乐资讯类MCN微博账号“联播××”,就因多次散布明星谣言被当事人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记者在实测中发现,不同平台对账号名称的审核标准不一。在某短视频App,名称中带“新闻”无法通过,但“海淀观察”“海淀区最新发布”等却可成功注册;另一短视频App中,“内蒙古消息观察”可注册,但含“新闻”“资讯”等词汇则被拒绝。某新闻资讯类App则完全禁止使用“新闻”“发布”等字样。而在某社交平台,简介中仍可写入“北京本地新闻资讯”。

  误导公众扰乱秩序

  滥用“新闻”“媒体”等关键词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李丹林指出,我国对互联网新闻传播实施专门许可管理制度,新闻采编与转发均需取得相应资质。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信息传播的客观真实要求,还肩负着舆论引导的职责,是权威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未经许可擅自以新闻机构名义发布信息,既属违法,也扰乱传播秩序。

  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帅军进一步指出,这类仿冒账号容易误导公众,轻信不实信息,影响个人判断。此类账号还容易传播虚假内容,扰乱正常信息秩序,误导舆论,损害正规媒体的公信力,并可能因发布低俗或虚假内容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公众安全。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早在2023年,中央网信办就开展过“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取缔利用账号名称信息假冒仿冒的“自媒体”;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针对违法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其中就包括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标识开设网站平台、注册账号、发布信息。

  为何仿冒新闻账号现象屡禁不止?

  刘帅军分析,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不惜仿冒官方账号;监管存在滞后与盲区,违法成本较低;平台审核机制不严、实名制落实不到位,也给仿冒行为提供了空间。此外,部分用户信息辨别能力有限,也为虚假账号提供了生存土壤。

  “平台方面审核机制仍有不足。”刘帅军举例道,审核标准不够严谨,对含“新闻”“媒体”等敏感字样的账号缺乏严格的资质核验;技术审核能力有限,AI识别仍存在误判、漏判问题;人工审核覆盖不足,难以应对海量账号的细致筛查;缺乏有效的动态监管机制,对账号运营中的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从严审核协同监管

  那么,个人或自媒体是否可以使用“××发布”“××新闻”等名称?

  刘帅军告诉记者,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个人或自媒体账号严禁假冒、仿冒新闻机构,也不得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专有名称。核心原则是“名实相符”,账号信息应真实反映主体属性,避免误导公众。“××发布”“××新闻”等名称原则上应为取得资质的正规新闻单位独有,个人或企业未获许可不得使用。

  对于已获蓝V认证但名不副实的账号,刘帅军认为,是否需整改应视其是否误导公众而定。如利用“权威”形象进行不当营销、发布低俗内容等,应予以规范;若名称清晰、内容与定位一致,则无需干预。

  为了从源头减少此类乱象,刘帅军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违规界定,依据传播影响与非法所得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建立“仿冒账号数据库”以追踪恶意注册主体。推动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治理,形成监管合力。

  与此同时,平台需持续更新关键词库,对含“新闻”“媒体”等账号从严审核。强化注册环节的身份与资质核验,对专业领域自媒体加注专门标识。优化算法推荐,限制虚假、博流量内容的传播。同时,严厉处罚违规账号并公示结果,建立失信黑名单。完善举报与申诉机制,鼓励用户参与并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普通用户,刘帅军建议从三方面辨别账号真伪:一看名称与认证,官方账号通常有蓝V认证并注明“官方媒体账号”;二看内容质量与发布规律,官方账号内容可靠、风格专业、更新稳定;三看互动与评论区管理,官方账号回应正式、管理规范,非官方账号则往往管理松散,甚至夹带推销信息。(记者 张守坤 本报见习记者 王宇翔)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