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中亚小麦的东方之旅-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6 10:43:34
来源:新华网

一捧中亚小麦的东方之旅

字体:

  新华社西安11月16日电(记者杨一苗)初冬的阳光洒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农田上,已完成小麦收割的土壤经过翻耕,平整而开阔。成长于这片广袤土地的小麦,即将踏上跨越天山的东方之旅,从哈萨克斯坦的田野到中国百姓的餐桌。

  哈萨克斯坦爱菊合作基地正在进行机械化收粮作业。新华社发

  “是一碗用中亚小麦做的‘老陕’油泼面让我发现了这片黑土地上的宝藏。”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

  和粮食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贾合义,一直在寻找优质粮源。2015年,贾合义赴哈萨克斯坦参加商务活动,一到阿拉木图,他就立即去当地超市,购买了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食用油。

  和面、抻面、煮面……面条劲道爽滑、麦香味浓。正是这碗异国土地上的“家乡味道”为爱菊集团打开“走出去”的大门,也为哈萨克斯坦找到农产品东行的方向。

  2016年3月,满载2000吨哈萨克斯坦油脂的列车驶向西安,不久,中亚小麦也踏上了奔赴东方的旅程。

  在哈萨克斯坦,“订单农业”的合作模式让双方都受益匪浅。农场主鲍尔江在北哈州拥有2000亩优质麦田,过去因为种植技术落后,他种植的小麦售价不高。爱菊集团联合中哈两国专家,带着土壤检测设备上门服务,确定适配品种并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同时预付部分货款解决农场主种植资金难题。

  从“看天吃饭”到科学种植,鲍尔江的麦田里插上了“爱菊合作基地”标牌,这片土地也是爱菊集团在北哈州150万亩合作农田的缩影。

  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到西安,高效顺畅的运输线是这趟东方之旅的关键。爱菊集团依托中欧班列搭建起“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跨国运输体系:在北哈州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年100万吨的物流能力让粮食快速集结,在新疆阿拉山口的中转枢纽完成初加工与分拨后,通过中欧班列(西安)不到10天就能运抵西安浐灞国际港。

  2025年1月10日,首趟中欧班列(西安)“门到门”年货专列开抵西安浐灞国际港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现在,每周都有满载小麦、菜籽油的专列穿梭于中哈之间,年贸易量从最初的3万吨增长至10万吨。不断优化的运输模式,让一捧小麦的东方之旅省时又便捷。

  在爱菊集团的现代化加工厂,来自中亚的小麦经过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的严格检测,被加工成面粉、挂面等产品,通过近千家销售网点走进千家万户。

  2025年1月10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消费者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一捧小麦的旅程,也是一场民心相通的文化之旅。2024年,19岁的哈萨克斯坦女孩阿依娜尔成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她的父亲是爱菊哈萨克斯坦园区的老员工,阿依娜尔因此成为爱菊留学支持计划的受益者。现在,阿依娜尔会用周末课余时间在西安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勤工俭学,向顾客推介来自家乡的面粉。

  如今,在爱菊哈萨克斯坦园区,已有30多位当地员工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记录园区的日常:粮食丰收的景象、火车汽笛的鸣响、节日欢乐的互动都成为他们分享的内容。一捧小麦,是中国共享发展、感受民心相通的温暖见证。

  在北哈州的广袤麦田里、在中欧班列的汽笛声中、在中国百姓的餐桌上,一捧中亚小麦的东方之旅仍在继续,谱写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互利共赢、世代友好的新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