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一泓文脉润古城-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6 10:29: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浙江绍兴:一泓文脉润古城

字体:

  初冬清晨,浙江绍兴护城河上乌篷船划破晨雾,船夫悠然唱起越调,岸边鲁迅故里的三味书屋、沈园陆游的钗头凤壁相映成趣,古风氤氲。

  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绍兴,不再是藏于江南烟雨中的“文化标本”,而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兴商、以商润文的鲜活样板。文商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游客乘坐乌篷船在安昌古镇观光。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文脉为魂: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绍兴的文商旅融合,始于文化根脉的深耕细作。

  今年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诞辰900周年,近日绍兴陆游故里景区正式揭幕,带着“诗魂不老,名士归来”的邀约走进陆游故里,仿佛推开一扇穿越时空的窗。亭台水榭再现“虚堂四檐竹修修”,园林秘境重温“瓜香躬采曝,泉洁谨炊鬻”,纪念馆陈展现“位卑未敢忘忧国”,夜晚《寻迹陆游》水上表演,更是让观众沉浸式领略陆放翁传奇一生。

  “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我们让陆游诗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现代,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我们将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更多像陆游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传开来,成为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拥有鲁迅故里、沈园、兰亭、王阳明故居等100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何让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命题。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微更新’方式唤醒历史街区的生命力。”绍兴市文旅局副局长王凯介绍,近年来绍兴投入超50亿元,对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三大历史片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复原了200余处明清建筑风貌,同时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让文化街区既有烟火气又有书卷气。

  乌篷船行驶在安昌古镇的河道上。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商旅共生:让城市消费“火”起来

  长期以来,“白天看景、晚上走人”是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痛点,绍兴也曾面临过夜游客占比偏低的困境。近年来,绍兴打造了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让游客“留下来、慢下来、消费起来”。

  绍兴古城核心区的仓桥直街,是绍兴文商旅融合的典范。这条全长1.5公里的老街,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风貌,青石板路、乌篷船、马头墙仿佛在细述老街的万千故事。

  而当下的仓桥直街,不仅是中老年游客寻味江南的好去处,也是年轻人爱玩爱聚的打卡地。夜幕降临,老街上灯火通明,游客们一边品尝绍兴臭豆腐、黄酒奶茶等特色美食,一边选购非遗手工艺品、文创产品,感受“夜绍兴”的独特魅力。

  围绕“越夜越精彩”主题,绍兴还打造了黄酒小镇夜市、迪荡湖灯光秀、沈园夜戏等十大夜间经济集聚区。

  古城环城河夜游以画舫船为特色,串联环城河沿线稽山园、西园、迎恩门等八大园景,让游客充分感受绍兴的水乡韵味和都市风采。

  诸暨市“遇见西施——浣纱江夜游”项目成为当地文旅新地标,游客争相打卡体验,在节假日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现象。

  数据显示,2025年1至10月,绍兴市接待全域旅游游客近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9.8%;接待过夜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7.2%。1至9月,绍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00亿元,同比增长6.1%。

  全域联动:让城乡发展“旺”起来

  文商旅融合于绍兴不仅是文化使命、经济命题,更是民生工程、共富路径,是推动城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重要抓手,形成古城引领、县域联动、乡村赋能的发展格局。

  六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城乡,整合越城、柯桥、上虞等区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从绍兴古城出发,前往柯桥安昌古镇感受水乡年味,到上虞东山体验魏晋风流,再到诸暨西施故里领略美人文化,游客可以“一站式”感受绍兴的多元魅力。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绍兴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文化、农业资源与旅游融合。

  柯桥区漓渚镇以“花木产业”为基础,打造“四季花海”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赏花、采摘、休闲;上虞区陈溪乡挖掘山水资源,发展民宿经济,202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6万元;嵊州市金庭镇是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地,当地打造“书法村”,村民开设书法民宿、书法工作室,让游客在乡村中感受书法文化的熏陶;新昌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打造天姥山、十九峰等核心景区,串联29个旅游重点村,形成“一村一诗”品牌。

  绍兴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将持续深化“全景体验、全时消费、全业融合、全民共享”新模式,不断放大文商旅促融合综合效应,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记者 黄筱)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