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关注城市更新丨“1米高度”的需求如何被城市看见?-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5 22:05:07
来源:新华社

新华视点·关注城市更新丨“1米高度”的需求如何被城市看见?

字体:

  当人们用“1米高”的儿童视角看城市,会发现什么?——司空见惯的生活设施都变成庞然大物,楼梯、拐角潜藏着安全风险;与此同时,能欢快地在街心公园跑跳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

  近年来,“‘1米高度’看世界”的理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提倡以儿童视角观察和设计城市空间、优化公共设施和环境。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进适儿化改造、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措施陆续出台。

  目前,各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适儿化改造推进情况如何?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儿童友好”让城市更有爱

  今年以来,广东广州市的许多市民惊喜地发现,多处闲置的高架桥下空间经过适儿化改造,成为孩子们的“宝藏游乐场”。

  在广州市东涌镇马克村桥下公园,桥下空间装上滑梯、秋千与攀岩墙,低龄探索区、小童体验区、大童活动区方便各个年龄段孩子自由探索。“这个公园免费开放,桥底下也不很晒。小朋友喜欢玩这些游乐设施,家长带娃也轻松很多。”家住附近的麦女士说。

图为2025年改造后免费开放的广州市东涌镇马克村桥下公园。(图片来源:广州市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从道路安全到医疗服务,从城市规划到社区改造,在各地各部门大力推动下,“儿童友好”让城市更有爱。

  ——上学路上更放心了。

  在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门口,一条鲜艳的红底白心斑马线,好似给马路系了条温暖的“安全带”,孩子过马路更有安全感。在长沙市麓山国际第二实验小学,运动场下的架空层被“爆改”成车库,并修建地下通道直通校门,家长们通过App掌握放学时间,不用在路边扎堆等接娃。

  ——看病住院更暖心了。

  走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儿童医学中心,诊疗椅、雾化器等都装饰着卡通形象,并设置儿童“游戏角落”和“阅读空间”;儿童专用病床、家长陪护沙发、独立卫浴等设计,为儿童病房增添了温馨气息。

  ——城市规划更贴心了。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书南社区打造“儿童友好路径”,在路旁墙壁上绘制打弹珠、踢毽子、丢手绢等游戏场景,将儿童友好与社区文化有机结合;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动物园站优化空间布局,售票机、闸机门、门柱、楼梯等随处可见充满童趣的熊猫元素。

  街头增设70厘米的儿童专用垃圾桶、医院里增加50厘米的儿童专用扶手,公交车上加配140厘米的儿童拉手,公共卫生间增加儿童洗手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1米高度”视角为标准的改造设施正变得越来越多。

  部分项目设计不合理 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各地已普遍出台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及适儿化改造建设等工作方案,母婴室、儿童游戏区等设施的普及率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一些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较为突出。

  ——有的项目设计不符合实际需求。

  在部分新建适儿化空间,不少设施“好看不好用”。成都某社区新建了一个漂亮的金属游戏装置,但在夏季烈日照射下,孩子被烫得无法靠近;还有一些场地虽然按要求配备了母婴室等空间,但分布不合理。一位长沙妈妈说:“在游乐园给孩子喂奶,但母婴室位置偏僻要走十多分钟,找到时孩子已经急得哭闹不止。”

  在儿童常活动的社区、学校、公园等区域,许多标识设计过于抽象,孩子看不懂,颜色也不够鲜明。

  有广东深圳市的街道干部反映,下辖社区健身器材大多是居民共用,很多不适合儿童使用;一位广州家长告诉记者,想带孩子周末骑行,但住所周边缺少适宜儿童或亲子骑行的车道,不得不驱车到数十公里外的专门地点骑行。

  ——有的建成项目缺乏运营维护。

  许多地方较为重视适儿化设施建设,但建成后运营和维护力度不足。一些项目依赖短期资金或志愿者热情,一旦试点期结束或资金中断,便活动停摆、空间闲置。

  记者在一些中西部省份走访时看到,有的社区秋千、滑梯断裂生锈,草坪荒废成杂草地;有的亲子阅读区书籍破损缺页却无人更换,资源白白浪费。一位家长说:“刚建成时还挺热闹,没过多久就没人管了,设备损坏很严重,孩子兴冲冲来却失望而归。”

  让城市学会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

  如何把当前适儿化改造热潮,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受访专家表示,应充分落实国家关于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有关措施,让“儿童友好”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价值观。

  针对一些城市的适儿化改造盲目上马新项目,造成资源与资金浪费的现象,业内人士建议,改造思路应当优先在当前城市建设空间上“挖潜”,因地制宜创造更多儿童友好空间。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导师邓小飞说,对于空间紧缺的老城区,可考虑利用闲置或低效的土地资源,如废弃工厂等,改建或扩建原有儿童公园;还可在现有的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中设置儿童游乐设施,打造儿童活动场地等。

  “‘儿童友好’不仅是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更应是制度友好、表达友好。”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鄢超云认为,下一步应在适儿化改造的基础上,将“儿童友好”的理念从硬件层面渗透到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文化氛围中,尊重并保障儿童的发展权、参与权。

图为雄安新区儿童友好公益践学地图。(图片来源: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

  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积极探索。雄安新区今年发布儿童友好公益践学地图,涵盖社科教育、文化艺术、运动健康等六大领域,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打造一系列“可触、可感、可及”的实践场景。成都多个社区完善儿童参与治理机制,部分社区还引入儿童友好辅导员、心理支持志愿者、学校协作机制,拓展儿童议事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建设。

  广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龚红表示,此前的适儿化改造以“见缝插针”的局部优化为主,下一步需要让儿童友好的理念与城市治理嵌合得更紧密,形成稳定的标准及服务、参与机制。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从‘空间友好’到‘权利友好’。当城市学会‘俯下身’来倾听,儿童的声音便成为优化公共政策、重塑空间形态的驱动力,让城市更加包容、和谐。”长沙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彭娟说。(记者郑天虹、谢樱、袁秋岳)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