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一方洮砚的“触网”新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8 20:36:05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一方洮砚的“触网”新生

字体:

  新华社兰州11月28日电 题:一方洮砚的“触网”新生

  新华社记者崔翰超、梁军

  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色泽清雅、质地温润,且下墨快、发墨好而闻名。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赞叹道:“赠君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墨藏于砚,恰似青绿藏于山川。这方蕴青含绿的洮砚,便是从甘肃省卓尼县的青山绿水间汲萃而成。

  图为一款洮砚成品。新华社记者梁军 摄

  一块石变成一方砚,需经过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一款样式精美的砚台,往往耗费创作者数月心血。而洮砚的制作技艺,在当地多以家族形式传承,匠人们自幼耳濡目染地学习钻研,在绘画与雕刻的基本功中,磨砺出精湛造诣。

  然而,随着书写习惯的改变,洮砚制作与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实用性弱化、设计感滞后”的挑战。不过,新一代的传承人们,正通过电商与创意,让洮砚从书斋雅玩走向大众市场。

  卓尼县成立了洮砚电商中心,当地约五成洮砚通过电商直播走向全国。

  洪绪龙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洮砚作品。新华社记者梁军 摄

  57岁的洪绪龙数十年来潜心钻研洮砚,擅长雕刻古代人物、龙凤走兽、山水花鸟。为了拓宽市场,他在工作室学着当起了“洮砚网红”。通过直播,老砚匠可以向天南地北的观众直观展示精雕细刻的艰辛与微妙,让砚台背后的文化故事被看见。

  洮砚本身也在发生一场“形态演变”。传承者们深知,要让洮砚活下去,必须让它从博古架上走下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卢保胜在工作室创作洮砚。新华社记者梁军 摄

  卢保胜是卓尼县洮砚开发协会会长,他沉浸于洮砚设计与制作三十余年,见证了洮砚从“高雅艺术品”向“大众消费品”的蜕变。“在古代,洮砚首先是实用器。而现代社会,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洮砚逐渐从书写工具转变为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的工艺品。”

  今年10月,甘肃省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展览,600多件洮砚作品将古老技艺与当代审美深度融合,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这些作品既有融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艺术珍藏,也有现代办公砚台,更有砚形书签、迷你摆件等文创衍生品。

  面对时代变迁,洮砚的传承模式也从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向系统化、学院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拓展。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上构建了“文化素养+传统技艺+创新设计”的三维培养体系,汇聚了全国专家与本土传承力量,培养既能守住传统根脉又懂得现代设计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学院派的培养模式,为洮砚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梯队。

  出身洮砚世家的马万荣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一名教师。他在课堂上教授洮砚制作技艺,创作中融入镶嵌等技艺,在砚台的一方天地呈现包容并蓄之美。“我教过100多名学生了,想通过创新的方法吸引更多人喜爱洮砚。”马万荣说。

  从文人书案上的“墨宝”,到电商平台上的“潮品”,洮砚形态几经更迭,功能日益多元,随着中华文脉千年传承、历久弥新。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