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福安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工作室:小空间实现大作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16 14:47:19
来源:新华网

福建宁德福安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工作室:小空间实现大作为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自2006年中国科协、财政部共同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来,各地依托该项目,紧密结合现实需求和地方特色,积极面向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服务。中国科协精选出2022年部分创新实践案例,供各位学习参考。

  近年来,福建宁德福安市科协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在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积极挖掘本地人才的潜力,努力探索创建以乡土人才(农村科普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科普示范示基地技术员、农技协会员等)和学校科技辅导员领衔的“科普工作室”,建立一支永驻基层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了一批设在群众身旁的基层科普服务载体。

  打通科普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普工作室由各学会(协会)、乡镇科协、学校负责推荐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或科技教育能力,愿意以志愿服务形式热心服务的乡土人才、学校科技辅导员作为申报主体。市科协组织考察后,研究认定名单,联合相关学会(协会)予以命名授牌,并给予适量的经费支持,用于开展科普讲座、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科普宣传等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普工作室”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给“身份”,强使命。通过建立科普工作室把这些乡土人才、科技辅导员纳入科技工作者范畴,引导他们在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注册成为科技志愿者,把他们团结在群团组织周围,使他们的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感明显增强,为群众服务意识明显提高。二是做“示范”,强引领。这些科普工作室领衔人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们有种植技术、有生产规模、有实践经验,是农民身边信得过的技术员,通过用实际行动种给农民看,用先进技术带着农民干,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从而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由“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建“机制”,强管理。科普工作室的申报、推荐、评定工作,坚持以自愿为原则,并通过建立有利于调动科普工作室领衔人积极性的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考评,对发挥作用明显的,次年持续给予认定;不合格者摘牌退出。

  打造农民群众“自家的农科院”

  2014年,福安市科协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选定福建省省级农村科普带头人——松罗乡农民郑柯发在葡萄栽培产业首创“科普工作室”。该科普工作室领衔人郑柯发在全乡大力示范和推广葡萄“五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葡萄栽培水平,带动松罗乡葡萄产业从弱到强,惠及全乡500多种植户,种植户的平均收入从2014年的15750元提高到2019年48125元,葡萄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9年以来,福安市科协先在农业产业领域推广“科普工作室”模式,并向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延伸。至今,累计建立了16个乡土人才领衔的科普工作室,涵盖了茶业、葡萄、水蜜桃、林下经济、水稻、太子参和水产等农业产业;建立了10个学校科技辅导员领衔的科普工作室,涉及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机器人、创意编程等领域。

  助力科普阵地成果百花齐放

  科普工作室创建以来作用日渐凸显,在农村和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业领域科普工作室领衔人围绕福安市农业、林业、养殖等产业深入田间地头以“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常态化、全天候地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科技志愿服务,为农民答疑解惑。2022年累计开展集中服务的技术指导151次、举办培训班39期、邀请专家技术指导17次、推广新技术36项、推广新品种33项,推动了产业发展,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科普工作室领衔人、返乡创业青年陈清整合乡村众创空间资源开展志愿服务,免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生产竹酒、发展林下养鸡养蜂等,让不少农民增收。通过陈清的技术帮带,当地贫困户王锦荣不仅脱了贫,还成为养蜂能手,他如今通过申报也建立了“科普工作室”,服务更多的养蜂户。黄胜雄科普工作室采取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以及个别辅导的培训形式,为23个葡萄、柑橘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积极推广葡萄高标准规范化栽培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避雨设施栽培等技术。游锦木科普工作室积极推广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使城阳镇占洋村绿竹平均亩产增收2000元以上。

  学校科技辅导员科普工作室通过开设科普讲座、讲述科学家故事、指导学生科技社团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多种服务方式,推动科普助力“双减”工作,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科普报告进校园,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普助力“双减”。开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能力培训,组织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各类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培训,提升科技辅导员业务水平。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