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虹:对标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开创中国光学期刊品牌-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18 15:41:15
来源:新华网

白雨虹:对标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开创中国光学期刊品牌

字体:

      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5071种,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被越来越多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光:科学与应用》(以下简称《光》)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中国光学学会共同主办,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2023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光》的影响因子为19.4,连续9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前三。

      2022年是《光》创刊十周年,2023年是期刊下一个十年的起步之年。《光》在现阶段发展中有哪些开创性举措?面向未来,又有怎样的规划布局?围绕相关问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白雨虹在与新华网记者的交流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新华网:您认为《光》实现0到1的突破时,关键因素是什么?

      白雨虹:我觉得最关键的因素是期刊有代表作,一本学术期刊要想在一个领域里立足,比如Science、Nature,它都是有代表作的。《光》是2012年创刊,在创刊那一年,我们就约到了Shuji Nakamura(中村修二)的论文。在2014年,我们又约到了东南大学崔铁军的论文的研究成果,他于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在全球范围内开辟了一个新的学科和领域,他在《光》发表的“数字编码超材料”系列工作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领域重磅研究”,成为国际光学领域过去10年来的重大热点之一。

      到目前为止,崔铁军院士在Light发表的“数字编码超材料”开山工作在Nature、Science,还有一系列子刊上,都有广泛的引用。这也是到现在,《光》上发表的论文被引最高的一篇文章,被引用2400多次,也是过去十年国际光学领域被引前十的原创内容。所以我觉得一个期刊从0到1,核心的问题是能够发表重大原创文章,发表引领方向的工作成果,才能够在一个领域里立足。

      新华网:《光》现阶段有哪些发展困境?您认为应该如何“破局”?

      白雨虹:中国的光学学科很强,国内有很多的光学期刊,包括一些国外的期刊,他们都将《光》作为超越的目标。《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光学期刊的标杆。现在最大的困惑是影响因子困惑,我们是不是需要和其他期刊比较影响因子?如果有期刊影响因子超过我们,我们需不需要想办法反超?我们主编定的原则是,要保持我们自己的定力,在十年之际,我们定的下一个目标是创建一个中国的光学期刊品牌,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所以我们不会再单纯关注《光》的影响因子。

      但是,终归是要破局。所以,我们在2019年,申请创办了高起点新刊《eLight》(《光:快讯》),我们破局的方法就是与其被动等待别人超越,不如我们自己超越自己。eLight的一个意思就是Exceed Light,超越Light。从创刊起,我们在《eLight》上做了一个很有特点的事情——科学周刊,这个在中国是很少见的。因为《光》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我们就请全球最顶级的科学家,对《eLight》的每一篇论文,在《光》上写新闻和观点评述。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青年人才对《光》发展的作用?

      白雨虹:我们特别重视对人才的支持和培养,积极培养年轻人。中科院有科技期刊领域优秀引进人才计划,据我所知,该计划到目前为止,中科院一共才支持了50多人,我们的队伍就有3个人获得了该计划的支持。

      科学院还有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我们编辑部有2个青促会的会员,一位是我们引进的,他原来是在研究室,很优秀的研究员、博导,很年轻,我们引进到编辑队伍里来。另外一位,是在编辑岗位上培养的青促会的会员,这个在科学院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还有从科协、科学院、科技期刊、学会,我们的青年编辑都申请到各种各样人才的支持。我觉得首先自己要成为人才,然后才有能力去对话更多的人才。

      新华网:如果让您为下一阶段的卓越行动计划建言献策,您有何建议?

      白雨虹:卓越行动计划启动5年来,我们得到的支持,包括政策、人才、经费、体制等,各种支持力度都非常大,让我们有机会走向世界,让世界见识到我们中国人的成绩。

      对下一阶段的卓越行动计划,我的建议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人才的支持,希望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第二点是集群化和集团化,实际上我们希望任何一个事情都不是一刀切,都是多样性的,而且也分盈利的,和非盈利的。像我们立足在一个非法人出版单位,《光》这样的品牌也有机会做小、精、强的一个集群或者集团。因为我们过去支持的集群化,主要是支持出版社,以出版社为单位,这肯定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同时我也希望多样性。第三点建议是不提倡平均主义。总体而言,我还是希望做一个期刊的品牌。仅仅5年可能一个品牌还没办法立足,还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更好的在期刊领域立足壮大。

【纠错】 【责任编辑: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