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周|科学家的节水“黑科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27 15:11:42
来源:科普中国

中国水周|科学家的节水“黑科技”

字体:

3月22日-3月28日是中国水周。3月22日,在“节水中国行·北京朝阳”主题宣传活动北京朝阳主会场,正式发布了“2024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其中既有管理上的革新,也有技术上的进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节水护水的方法呢?

零能耗的“沙漠饮水机”

液态淡水不仅存在于江河湖海,还能以雾气形式悬浮空中。在极度干旱的秘鲁利马,人们将一种特殊的网挂在山坡上捕捉雾气,让细小的水滴凝结在网上,然后顺流而下到管道中收集起来。据统计,一张网一天就可以收集300至400升淡水,虽然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用来洗衣、洗澡、洗菜和煮沸后做饭。最神奇的是,这种装置无需电力,仅靠昼夜温差就能循环工作,堪称节能的“沙漠饮水机”。

201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了一种名为“waterseer”的空气取水装置。这个装置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只需将其插入地面,然后利用上层空气与插入地面以下部分的温差来产生水分,就像空调机里产生的冷凝水一样。经过试验,WaterSeer每天收集的产量可达37升。有了它,那些地下水严重缺乏的地区,人们就能利用空气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沙漠里的“海鲜奇迹”

以色列的大部分领土被内盖夫沙漠所覆盖,早在1970年,当地人在沙漠的地层中通过钻探寻找水源,结果发现了地热盐水。这种水不仅温度高,出水温度约为40℃,而且含盐度高于饮用水。科学家们经过试验,开发出了分级多次利用地热盐水的方法,他们将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先把地热盐水引入温室大棚,为种植的农作物保温,将其热量消耗掉一部分之后,再把冷却后的水按顺序分级流入不同的鱼塘,用来养殖不同品种、适宜不同生存环境的鱼类。

我国的新疆最近也凭海鲜火出了圈。近年来,人们通过科技创新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利用沙漠中丰富的地下盐碱水资源,在沙漠中建设养殖池塘,调节水质以模拟海洋环境,用循环水系统保持水质清洁,并根据海鲜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控光照、通风等环境条件,在峡谷和盐碱地里养出了螃蟹、大虾等多种海鲜产品,成就了一段沙漠戈壁中的渔业传奇。

人类与水的博弈,是科技与自然的碰撞,每一项技术创新的背后都隐藏着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只有在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守护生命之源。

 

 

【纠错】 【责任编辑:孙晓倩】